3月21日下午,广西民族大学附属小学的师生们走进广西民族大学语言博物馆,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语言文化研学活动。在讲解员的带领下,学生们深入了解了丰富的语言资源及其背后的文化故事,展现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。

图:师生们在参观结束后合影留念
讲解员莫芷棋带领同学们依次参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展厅、中国境内语言文字展厅、东南亚语言展厅和语言数字化展厅。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展厅,她着重向同学们讲解许慎在《说文解字》中总结的六种造字方式,并通过对于“湖”字的细致讲解,使同学们明白了形声这一造字方式。

图:讲解员莫芷棋介绍汉字的造字方式
在中国境内语言文字展厅的语言谱系树下,讲解员介绍了汉藏语系下的汉语、藏缅语族、壮侗语族、苗瑶语族,并邀请学生尝试找出自己母语的系属,学生们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,现场气氛活跃。

图:同学们探索语言系属
此外,在数字化展厅中,学生们通过智能设备和互动技术开展了富有创意的自主学习。他们通过语言智能化交互系统,自由选择感兴趣的方言或民族语言模块,沉浸式聆听壮族民歌等原声录音,并通过语音识别系统尝试跟读发音。

图:同学们在体验语言交互设备
广西民族大学语言博物馆作为“十四五”期间第二批广西科普教育基地,始终致力于语言资源的保护与研究,开展新形势下的语言文字工作,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。这场跨越课堂与博物馆的研学之旅旨在科普语言文化知识,点燃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责任感,增强文化认同感,强化文化自信心。
(一审:刘婕,二审:康忠德,三审:陆晓芹)